|
传统产业迸发活力
“家养三只兔,解决油盐醋”。在上世纪70年代前,兴国县兴莲、城岗等山区部分农户少量饲养本地菜兔,用以解决日常家庭开支。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,该县相继引进日本大耳兔、新西兰兔等品种,但仍为零星饲养,发展缓慢。据有关部门统计,至2003年,全县年出笼肉兔仅5000余只。人们风趣地说:“兔子尾巴长不了。”
兴国肉兔产业真的无路可走吗?2003年,兴国县农业局牵头作了一次深入地调查,试图从中找出答案。
调查发现,兴国发展肉兔养殖有许多有利条件:一是市场前景广阔。兔肉具有高蛋白、高赖氨酸、高消化率和低脂肪、低胆固醇、低热量“三高三低”的特点,符合当今消费者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方向,兔肉产品销售有广阔的市场。二是自然条件优越。兴国县气候温和、雨量充沛、日照充足,“三草”(草山、草坡、草滩)资源丰富,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。三是兔以草为主食,不与人争口粮,且老少皆可饲养。投入少,见效快,易管理,尤其适合在农村地区发展。
既然肉兔养殖是一个短、平、快的致富项目,为何不把它做大做强?2003年2月,兴国县引进盛大兔业公司,探索“公司+农户”的发展模式。此后,兴国县高度重视,把肉兔养殖作为农民增收和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,积极引导,加大扶持,加快发展。
协会带动整个产业
2005年9月,兴国县依托盛达兔业公司为龙头,以兔业大户为基础,组建了兴国县兔业协会。随后,成立了兴国县兔业合作社,标志着兴国县肉兔产业迈上了规范管理、科学发展的轨道。协会在全县7个乡镇成立兔业协会分会,32个村设立肉兔产业发展互助组。截至去年底,县级兔业协会发展理事会成员37人,一般会员1031人,联系养兔大户3600余户。
协会实行种兔、饲料供应、技术指导、产品收购销售一条龙服务,建立了县、乡、村三级信息和服务网络,自编自印了科学养兔资料,免费发放给会员。协会还先后组织了42名会员代表到粤、沪肉兔市场考察,组织开展了47次现场调查,使广大会员认识到养兔大有可为,大有希望。
县兔业协会引进了赣黄金、新西兰等肉兔新品种,以逐步替代旧品种。会员购买种兔可享受优惠,每组比市场价优惠110元。会员购买种兔后由协会提供技术员上门指导,而且协会每月至少组织会员培训一次。
在销售上,县龙头企业盛达兔业公司依托在上海、广东、福建等地稳定的销售网络,与会员签订收购合同,承诺3年内最低保护价不低于每公斤10元,年均最低保护价不低于每公斤12元,并承诺公司提供给会员的生产资料不高于市场批发价。
短短两年,兴国肉兔养殖迅速发展,全县养殖户增加到4000多户。2007年,肉兔出笼达到80万只,产值达2000多万元,成为全省肉兔养殖第一大县。
发展壮大还需“处方”
近年来,兴国县肉兔产业迅速发展壮大,但作为一个完整的优势产业,它还需要各方面的继续努力。如何让兴国兔业进一步发展壮大,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产业?兴国县有识之士为兔业的发展开出了“处方”:
明确发展思路,制定发展规划。要从肉兔引种、繁育、规模与分散养殖到饲料、收购、加工、销售等环节全面进行规划,分析发展态势与市场前景,确定发展目标与工作重点,配套发展措施,增强肉兔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。相关部门要正确引导,严厉打击炒种、倒种等不法行为,保护养殖户的利益。
做强龙头企业,实现产业化经营。目前,盛达兔业公司在兴国工业园投资150万元建起了集办公、培训、冷藏、示范于一体的综合基地,并在长冈、潋江等乡镇建立7个技术服务站,建起了32个村组技术服务点,拥有一支12人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,为养殖户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服务。政府及金融部门要在政策和资金方面扶持龙头企业,以更好地发挥示范、服务、带动作用。
建立帮扶制度,鼓励扶持农民。新农村建设点挂点单位要像重视抓村庄整治一样重视产业发展,县里要给予有养兔积极性的农户一定比例的兔种补贴。对养兔农户自建兔舍、自制兔笼所需的土地、竹木给予减免相关费用,对资金困难户给予小额贷款扶持,鼓励更多的农民积极发展养兔产业。
确保产品质量,争创“无公害”牌。要按照无公害、绿色食品的要求组织肉兔的饲养和加工,争取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质量认证;要认真落实防疫、检疫、消毒、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等防控措施,以兽药、饲料监管和畜产品检验、市场准入、质量安全追溯等手段确保兔产品质量安全,积极争创绿色食品品牌,提高肉兔产业发展的竞争力。 |
|